当前位置: 首页>>正文
Adv. Sci.:锌掺杂调控碳化钼电子态——加速锂硫电池中的硫转化速控步
2025-04-24 09:00  

锂硫电池(LSBs)因其极高的能量密度,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有力候选。然而,其放电末端产物Li2S为绝缘体(电导率:1 × 10-9 S·cm-1),沉积与氧化过程反应动力学缓慢,严重制约了电池性能。近年来,研究者尝试通过调控材料组成构建高效、低成本电催化剂,但依然面临关键瓶颈。最新研究表明,通过调控d带中心,可有效调节催化剂晶体的电子结构,从而优化其与多硫化锂(LiPSs)前沿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。

基于此,山西师范大学王芳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分级结构且具良好导电性的Zn掺杂碳化钼微米花(简称Zn-Mo2C),作为锂硫电池中的硫正极载体。Zn的引入有效提升了Mo2C中Mo原子的d带中心,使部分反键轨道上移至费米能级之上。这一电子结构变化带来了三方面的催化优势:(i)增强了对可溶性多硫化锂和Li2S的锚定能力;(ii)削弱了硫链中的S–S键,从而促进多硫化锂的还原反应,且Zn的掺杂显著降低了Li2S2向Li2S转化这一速率决定步骤的自由能势垒,由Mo2C的0.52 eV降至Zn-Mo2C的0.05 eV;(iii)削弱了Li2S中Li–S键,降低其氧化过程中的能垒。此外,Zn掺杂还提升了Zn-Mo2C/LiPSs体系中的电荷转移能力,显著加快了硫转化动力学,尤其是在关键转化步骤上表现出优越性能。得益于上述调控,Zn-Mo2C/S正极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(在2 C下可达849 mAh g-1),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(在5 C下循环1000圈后容量衰减率仅为每圈0.021%)。

研究成果以“Zinc-Doping-Induced Electronic States Modulation of Molybdenum Carbide: Expediting Rate-Determining Steps of Sulfur Conversion in Lithium-Sulfur Batteries”为题,于2025年3月31日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(SCI一区TOP)上。青年教师秦斌为论文第一作者。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。

全文链接:https://advanced.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full/10.1002/advs.202417126

关闭窗口